Friday, February 23, 2007

談談電影與歷史-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談談電影與歷史-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陳泰穎

趁著年假,跑去看了來自硫磺島的信
之前我曾經看過硫磺島的英雄們
因此非常好奇克林伊斯威特
到底會用什麼手法,從日本觀點
來講述這場二戰當中的慘烈戰役

硫磺島戰役的背景
也就不再詳述了
姊妹作硫磺島的英雄們
主軸在於討論前線與後方、軍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
還有”怎麼樣的人,才是英雄”的問題
來自硫磺島的信
則花費了更大的心血
描繪身處無情戰火中的無奈與人性

與硫磺島的英雄們(這部不太像典型戰爭片的戰爭片)相比
來自硫磺島的信
對於血腥暴力的場面更是毫不避諱
而對日軍二戰時軍事心理的描繪,也相當寫實
例如片中在描述摺缽山被美軍攻下
日軍用手榴彈集體自殺的一幕
就具有相當的震撼力

而在太平洋戰爭當中
美軍儘管動員文化人類學家研究日本文化
卻仍然一直都無法理解日本人的軍事心理
就西方國家的軍隊來說
作戰,宛如一場體育競賽
當士兵彈盡援絕或是身負重傷時
這位士兵就已經被國家視作克盡職責
就算投降也無傷大局
但是對日軍而言
參戰,除了勝利之外,就是死亡
因此在戰局無望時
選擇自殺是從1942年瓜達康納爾島上的一木大佐開始
到塞班島、乃至於琉球
許多日本軍人的最後抉擇

除了個人與單位集體的自裁
另外一種面對戰敗時的選擇
則是執行”萬歲衝鋒”(Banzai Attack)
日軍在戰局無望、彈盡糧絕時
也常會選擇以全單位集體以白刃衝鋒
和敵軍拼個同歸於盡
而這些日軍在攻擊時,經常以日語喊著”Banzai!Banzai”(萬歲!萬歲!)
不到戰死、絕不罷休
因此帶給與日軍對陣的西方軍人,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在片中
由中村獅童所飾演的海軍指揮官在摺缽山陷落時
氣沖沖地準備執行攻擊
或是由渡邊謙所飾演的栗林將軍
在最後所帶領的衝鋒攻擊
就是這種萬歲衝鋒的實態
而在戰史上,最令西方人感到訝異的萬歲衝鋒
是1944年7月7日的塞班島
當時美國陸軍與海軍陸戰隊已將日軍逼退到塞班島的一角
一處充滿山洞的絕壁
按照軍事常識
日軍大可選擇留在絕壁中持續抗戰、或是選擇投降
但是日軍卻在當天,將殘存的兵力加以集中(約3000人)
並且向美軍的火網進行白刃突擊
美軍蒙受不少損失,第一線部分美軍小單位不是被日軍逼退到海中,被海軍救起
就是被包圍、在美軍不熟悉的白刃戰中被殲滅
不過由於美軍早已控制全島,在人力物力方面佔有絕對的優勢
因此在第二天的白天,所有參加這次衝鋒的日軍,都被徹底掃蕩消滅

美國海軍陸戰隊高級軍官
在硫磺島戰役結束後
確實對栗林忠道將軍,表示了相當的敬意
因為在之前陸戰隊所遭遇的日本指揮官
基本上都缺乏優秀的指揮能力
之所以讓陸戰隊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憑的也只不過是手下第一線官兵的拼命精神
但是在硫磺島上
栗林將軍不只全盤策劃了守島的戰略
守備、炮位的佈署盡善盡美,造成美軍相當高的損失
更讓麾下的所有官兵、保持著極為高昂的士氣
在真實的硫磺島戰役中
栗林將軍親自編寫了一份”英勇的戰鬥誓辭”
裡面提到:
我們應該竭盡全力、不計犧牲,以保衛這個島嶼
我們應該握著炸彈,向敵人戰車衝鋒以炸毀它們
我們應該滲透入敵人的陣地中,以殲滅他們
我們應該彈不虛發,一擊一命
每個人在戰死之前,應該負責殺死十個敵人
除非我們已經連最後一兵一卒都戰死了,否則我們應該用游擊戰術繼續阻撓敵人
而栗林將軍確實也和片中一樣
不會浪費部下的生命
而是希望他們務必要達成某種具有建設性的目標之後,才能失去生命
很不幸的是,多半的日本軍官
都沒有這種胸懷
更缺乏審視戰局與策劃的能力

關於戰俘方面的問題
可能有些朋友不太能接受美軍槍決日軍戰俘的橋段
不過在真實的太平洋戰爭中
由於日軍有時會以投降做誘餌
身懷爆裂物接近美軍,以求同歸於盡
加上珍珠港與死亡行軍等日軍惡名的負面宣傳
因此有不少美軍老兵
在日後接受訪問時都表示
只要作戰現場沒有高級軍官在場
除非是他們接獲有情報方面的特別需求
需要捕獲戰俘
否則他們幾乎都不會收容日軍戰俘

雙方的代價,高得令人害怕
在硫磺島上的日軍(連同片中反派角色的日本海軍守備隊)
大約有二萬人
幾乎全數戰死
美軍僅收容了大約一千名戰俘(另有一項資料認為僅有270名日軍被俘)
但是為了這個荒涼無水,只有台北市十分之一大小的小島
美國海軍出動第三、第四、第五三個精銳陸戰隊師團
以及整個太平洋艦隊
外加馬里亞納群島上的陸軍航空隊在登陸前進行長達72天的地毯式轟炸
結果五千三百二十四人戰死
二十五人失蹤
一萬六千零九十人負傷
如果包含海軍支援官兵
(例如軍醫、灘頭勤務協調官、海軍工兵、海軍航空隊飛行員等)
為了拿下硫磺島
美軍一共死傷將近二萬六千人
這是太平洋戰爭中,盟軍開始反攻以後
唯一一次盟軍傷亡數字超過日軍的戰役

經過克林伊斯威特的努力
硫磺島上勝負兩方的故事
都能夠呈現在我們這一個離戰爭已經非常遙遠的世代的面前
戰爭是殘酷的
但有時為了種種理由
我們還是會選擇以戰爭來解決問題
我想,千百年之後的人類
應該還是跳脫不出這種宿命吧
可是如果我們在不得不用人命解決問題時
能夠稍為想想
和我們為敵的人們
其實也是有血有肉、有父母的人類
那麼有很多違反人道的戰爭罪行
也許就可以被避免了吧~

克林伊斯威特不論在製作上的考證
或是說故事的能力
以及對日本文化的掌握度
都相當令人激賞
是一部值得人省思的電影
而在善惡二元仍舊對立的華人文化圈中
我想要用這種思維來拍片子,恐怕還不太容易被導演與觀眾接受吧~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創用CC台灣授權條款2.5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