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奠邊府(Dien Bien Phu 1992) 陳泰穎
Diên Biên Phu
Directed by
Pierre Schoendoerffer
Produced by
Jacques Kirsner
Written by
Pierre Schoendoerffer
Starring
Donald PleasencePatrick CatalifoJean-François Balmer
Music by
Georges Delerue
Cinematography
Bernard Lutic
Editing by
Armand Psenny
Distributed by
AMLF
Release date(s)
March 4th, 1992 (France)
Running time
146 min.
Language
French
Budget
$30 million
如果由歷史的宏觀角度來說,最近五個世紀的人類史,似乎也就是一部殖民與去殖民化的角逐史。對於被殖民的國家與民族來說,這是一部由宰制、屈辱而逐步邁向光明的歷史,而對於當年的殖民主子來說,這是一部由光輝而逐步邁向屈辱與不堪的過往。奠邊府這部由法國拍攝的電影,就是一部帶著懷舊與悔恨與戰爭史詩電影。
越南,對於台灣人或是華人世界來說,是個不甚了了的偏南國度。在她北方的巨怪中國,因為她遠比中國弱小,因此遠從兩千年前,就一直將政治、軍事與文化的宰制加諸於越南身上。而越南的人民,或許接受了中國儒家的思想與文化,但是只要中國的殖民變得難以忍受的時候,總是不缺乏打著獨立大義名分的英雄,挺身領導越南人民,和外來入侵者決一死戰。這種精神,也延續到了十九、二十世紀的法國殖民時代。
儘管法國在歐洲,一向被認為是個革命與自由的國度。但是也許是國家發展的宿命,因此高唱著自由、平等與博愛的人們,也和他們的鄰國一般,來到了遠東宰制素未謀面的民族。越南,也和寮國、柬埔寨一起,成為了法國人眼中遠方的印度支那。但是,越南人民對於外來的統治者,從來就不是順服的。到了1945年,以武裝抗爭為訴求的越盟漸成氣候,法國人在越南的殖民統治,也逐漸步向了最後的階段。
1953年,法軍喪失了許多位在越南與中國邊境的軍事據點,這不只讓許多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能夠肆無忌憚地流入越盟的手裡,更對於法國對寮國的戰略防衛條件更為不利。因此法國駐印度支那最高統帥納瓦爾將軍(Gen. Henri Eugène Navarre),便擬訂了在越盟控制區後方建立強大的阻絕陣地,吸引越盟軍在此進行傳統的陣地戰,利用法軍的優勢砲兵與空中武力,消滅越盟有生力量,從而扭轉戰略形勢的完美策略。納瓦爾將軍所選定的地點,就是奠邊府。奠邊府,是個位在越南西北部靠近寮國奠邊省、位在崇山中的小鎮,離法國在越南北部東京(Tonkin)地區的首府與軍事重鎮河內,大約有兩百英哩的距離。1953年11月20日,法國傘兵於奠邊府空降,當地少數的越盟部隊進行了象徵性的抵抗之後就撤走了,隨後大量的法軍工兵、砲兵、醫療後勤單位,甚至連運輸機與戰鬥轟炸機單位,進駐奠邊府,希望把這裡變成法國在遠東印度支那殖民地最堅強的軍事堡壘。來自法國、德國、比利時、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美國、西印度群島、越南、寮國、印度支那等法蘭西聯邦各屬地與外籍兵團志願者,以及為了爭取越南獨立、投身奮戰的越南、中國、日本的軍人們,一步步地邁向了這個用兩軍血肉之軀所鑄成的大釜中。
電影的開始,兩位法軍的士官,斜躺在可以俯瞰奠邊府機場的山坡上,享受著和煦的陽光,時間是1954年的三月十三日,越盟對奠邊府發動致命火砲攻勢的第一天。在他們兩人閒話家常中,遠方山丘上的法軍陣地,突然爆出了片片的蘑菇狀雲,越盟砲擊了!法國人始終認為,他們在奠邊府已經佈署了足夠的砲兵與戰車,甚至連直升機與戰鬥轟炸機也有,而越盟缺的就是這種重裝武器,因此如果武元甲想用手下弟兄的血肉之軀來換取他的勝利的話,就讓他來吧!但是,出乎法國情報單位意料之外,越盟接收了大量來自蘇聯與俄羅斯的重裝野砲、機槍、高射砲,到了戰役的最後階段,甚至連俄製卡秋沙火箭發射器也派上用場,因此在奠邊府,我們可以說,是法國的人海對上了越盟的火海與人海戰術。
鏡頭轉向河內,一個在戰火中仍然歌舞昇平的殖民都市。美國記者霍華德‧辛普森(虛擬角色),正穿梭在河內的各個場合中蒐集值得報導的消息。他的人脈很廣,從法國殖民政府要人、地下賭場的老闆、報社的負責人、乃至於法國軍官,都是他取得消息的來源,而從他的眼睛,與奠邊府戰場上法國士兵的眼睛,我們看到了同在一個國度、相隔兩百英哩的兩地,宛如天國與地獄的差異。而和那些衣衫佝僂、沾滿泥水土黃顏色的法國士兵們相比,辛普森總是一襲白衣白褲,乘著人力車優雅地穿越河內的大街小巷,這種戰線前後的巨大差異,不只是導演希望表達的故事基調,同時也似乎在暗示了十多年之後美國投入第二次越戰時所面對的困境。
雨季來了,在奠邊府的戰場上,雨水公平地降落在泥濘中奮戰的兩軍頭上。但是對補給仰賴空中交通的法國人來說,雨水卻阻礙了機場的起降,更讓陣地內傷患的後送成為一件苦差,片中西非士兵氣喘吁吁地在積滿泥水的壕溝中,拖著重傷法國軍官,腳步一滑、四五個人一起陷入泥沼中的場景,似乎就是奠邊府戰役中的法國軍人命運的寫照。在真實的戰役中,越盟軍在戰役一開始不只用優勢砲兵壓制了法軍陣地,更封鎖了奠邊府機場,讓法軍只能運用運輸機空投補給,從天而降的降落傘,成為電影中經常出現的橋段。
或許對看慣美國式戰爭片的朋友來說,奠邊府這部電影最令人不解的地方,就是從頭到尾幾乎沒有刺激的戰爭動作場面。鏡頭並不以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兩軍對陣視角來運鏡,觀眾們所看到的,就和從法軍陣地裡頭的壕溝看出去的視野一樣,短、淺僅僅幾公尺,只看到遠方的山脊上、宛如豆子大小的兩軍衝殺,只看到法軍被越盟軍趕出陣地後,驚惶、失落、懊悔、疲憊的神情。在這部電影中,並沒有太多斷手斷腳的殘酷場面、也沒有刺激的戰爭動作,但是導演卻用了許多個法國軍人的表情,來述說戰爭的醜陋,這或許是歐洲電影與美國電影的不同之處吧!
而透過辛普森的眼睛,我們來到了河內的酒吧。在高朋滿座的法國軍官俱樂部裡,辛普森認識了許多正準備上戰場的法國軍人,他們有法國人、有忠於法國的越南傘兵軍官、也有法國外籍兵團的成員,隨著奠邊府戰局的惡化,他們也一個個地奉命投入戰場。在真實的戰役中,法軍由於缺乏如同美軍一樣雄厚的空運能力,加上越盟又以高砲阻礙了空運行動,因此法軍只能在夜間派遣傘兵,一個營、一個營地把部隊投入戰場。但是這卻犯下了逐次使用兵力的錯誤,這些派赴奠邊府的援兵人數,就只有在陣地上補破洞、而沒有成為戰略預備隊扭轉戰局的實力。到了奠邊府的終局,原本熱熱鬧鬧的酒吧,也就只剩下了辛普森一人和酒吧吧檯獨坐,一同享受孤寂。
到了四月,法國軍事當局,也已經體認到了他們對於奠邊府的局勢,已經束手無策,端靠空中力量無法對奠邊府進行運補。由地面派出援兵穿越兩百哩充滿敵意的地帶解救被圍困的友軍,更是天方夜譚。在先前,法軍在越盟的佔領區,已經吃過了太多類似的苦頭!法國外交官曾經向美國提案,希望美國能夠以軍事力量介入,例如派出駐紮在菲律賓的B29轟炸機或是航艦戰鬥群的戰轟機,協助法國空軍攻擊奠邊府周邊的越盟軍,甚至是在越南戰場上運用原子彈。不過美國才剛剛從韓國這個警察行動中脫身,而支援這些老牌的殖民體制更是美國國內政治輿論的大忌,因此美國對於奠邊府,除了提供軍用機給法國、並有少數美籍飛行員以個人名義駕駛空投的運輸機以外,就沒有更具體的援助了。在這種內外交迫、明知必輸的情況下,法國軍事當局為了法蘭西的榮耀、為了爭取日內瓦會議中更有利的協商條件,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把部隊與物資投入奠邊府。但是,在法軍士氣普遍低落的情況下,在投入一整隻部隊、尤其是以印度支那出身的士兵所組成的部隊,恐怕只是讓這些士兵帶著槍火、投到越盟的懷抱。在三月,就有一整個營的傣族部隊在越盟的宣傳攻勢之下,集體開小差,逼使法軍放棄奠邊府陣地西北方重要的堡壘安‧瑪利(Anne-Marie)。於是,法國當局只好在各個不同的單位中,徵詢志願者空降進入奠邊府。自從三月中旬奠邊府機場被封鎖,到五月六日最後九十四名志願兵跳傘進入奠邊府陣地為止(那時距離奠邊府戰役結束,只剩下最後三十個小時而已。),法軍一共派出了五個正規營(一個越南營、一個外籍傘兵營、三個法國營)以空降的方式增援奠邊府,另外還有一千五百三十位來自各種不同單位的技術志願兵(包括無線電員、砲手、軍醫、軍中神職人員等),也自願進入奠邊府支援他們的友軍。在電影中,法國軍官為了徵求志願者而集合士兵時所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各位先生,奠邊府的形勢並不樂觀,你們可能會死。」但是,還是有不少人願意為了他們眼中的榮耀與信念,舉起手、挺身一步,回應這項沒有希望的任務。而辛普森也就在河內機場,一次次地目送這些即將逕赴死地的男人們。在片中,辛普森最後一次到機場採訪法軍增兵,是個下著大雨的午夜,那些志願者們背著重重的空降裝備,魚貫登上運輸機,但是兩位士兵因為沒有空位,所以被拒絕登機,當這兩個士兵有點悲傷地回到機棚時,辛普森和士兵們一起在黑暗的機棚中分享威士忌的場景,也似乎預示了奠邊府的混亂與悲劇、即將進行到了最後一幕。
五月七日,法軍在奠邊府停止抵抗。一共有一萬一千餘名法軍成為越盟的戰俘。在電影中,當身處泥濘散兵坑裡的法軍接到了停火的命令,他們都很清楚意識到這場戰爭,他們已經輸了,於是他們開始破壞自己的各種裝備、槍支、無線電,外籍兵團的士兵把他們引以為傲的白色兵團帽用刀割開,一位攝影師也把他拍攝的底片全部丟掉,當這些破壞與自毀的行動結束之後,這些男人們哭了。而也就在此時,越盟軍也從各個陣地與壕溝當中,排山倒海地湧向法軍陣地,這是這部片子裡面第一次出現「可資識別」的越盟軍,而越盟軍出現的那種氣勢,似乎也在暗示著這場戰爭、與法國遠東殖民體制的終局,而電影也就在法軍戰俘艱苦的行軍與悲悽的管弦樂聲中落幕。
這是一部和一般美國或是日本戰爭片有著不同基調的電影,在台灣似乎也沒有公開院線放映,只有在非常久之前在台視周日的中午電影院時段,曾經播放過一次120多分鐘的簡版(法國的全版本是146分鐘)。對於習慣了好萊塢戰爭片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部電影非常沉悶。對於反帝反殖民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這部電影是殖民主義的復活與叼絮,不值一哂。但是對於習慣歐洲電影,或是對於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有興趣的朋友,奠邊府仍然是一部引領人回到當時氛圍而忠於考據的史詩電影。
而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小插曲,電影中的法軍年輕戰地攝影師、在奠邊府戰役最後悲傷地把攝影底片抽出來毀棄的角色,事實上就是導演Pierre Schoendoerffer的親身經歷。Pierre Schoendoerffer在奠邊府戰役中受傷,但仍堅持待在戰地拍攝,在抵抗結束後成為戰俘。因此這部奠邊府,其實也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自傳電影,算是當年歷史見證者的告白。片中的旁白,就是Pierre Schoendoerffer。而在片中飾演戰地攝影師角色的,就是他的兒子Ludovic Schoendoerffer。在越盟再教育營經歷了如同噩夢般的四個月戰俘生涯之後,Pierre從軍中退伍,成為戰地記者與導演,並且於1991年,拍攝了自己的故事。
越南在2006年,也拍攝了一部以奠邊府戰役為主題的同名電影,是由越南著名導演胡權民執導、越南影視紅星陳華、范華寺、法國演員艾賽克·羅加盟聯袂主演。這部電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有公開上映,在台灣則沒有,不過根據一些中國網友的評價,似乎並不吸引人。當然這兩部電影若是給中國網友評判的話,我想由胡權民執導的奠邊府,應該會有比較高的政治正確性吧!以後如果有機會看到這部以越南觀點拍攝的電影,再跟大家分享。
參考資料
Cecil B. Currey著 朱立熙 譯 Victory At Any Cost 勝利,不惜一切代價‧二十世紀軍事奇才武元甲傳台北 商周出版 1999
Wikipedia: Battle of Dien Bien Phu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Dien_Bien_Phu
Wikipedia: Dien Bien Phu (film)
Wikipedia: Pierre Schoendoerff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Pierre_Schoendoerffer
奠邊府戰役法國觀點的紀念網站,網站的BGM就是法國電影奠邊府的主題曲,首頁的照片是電影中法國援兵準備空降奠邊府的場景。
http://www.dienbienphu.org/english/index.htm
越南觀點的奠邊府電影介紹:http://apingo.spaces.live.com/blog/cns!3E5EA9ED42C9E118!6867.entry(創用CC2.5版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Saturday, June 02,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