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enko 泰穎
Karenko…without knowing Michael Hurst, M.B.E.,I would never know the meaning of this word…
麥可是我的朋友,我們已經認識三年了,不過加入由他所主持的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還是今年的事情。並沒有太多人知道,台灣在太平洋戰爭時,也曾經是日軍關押盟軍戰俘之地,從1942年到1945年,總共先後有四千多名各國盟軍戰俘被拘禁在台灣,其中還不乏當時盟軍各戰場上的高階軍事與民政官員。由此可以窺見,當時台灣在整個日本殖民帝國擴張過程當中,所扮演的重要性。
麥可最近給了我一個case,因為他正在尋找一座位在花蓮的二戰戰俘營。他在花蓮市與新城之間,找到了一座非常符合戰俘回憶與日記的建築物,很可能就是1942年高級盟軍軍官自南洋戰場上被送到花蓮,暫時羈押的處所。不過最大的問題是,戰俘們上岸的地點,麥可卻一直不太能夠確定。花蓮港在1939年落成,也就座落在花蓮港町的旁邊,1942年當然可以供軍事使用。但是戰俘們的回憶中,卻沒有提到他們路經花蓮港町市街的經過。所以,麥可給了我一些老地圖和花蓮地區文史工作者的文章,希望我可以協助標定戰時花蓮港的位置。
我該怎麼辦呢?首先看了那些文史工作者的中文文章,老實說,這些文章雖然有很濃厚的集體記憶共構功能,不過可能是因為成書文章年代是1990年代,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意識形態,對日本的刻意敵視仍然存在,所以字裡行間除了對於日本殖民當局的嘲弄以外,對於花蓮港的建設與位置,沒有任何詳細的描述。接下來看看這些老日本地圖吧!他們的比例尺太大了,除了看得出來花蓮港町在整個東海岸北段的位置以外,也沒有甚麼具體的線索…沒關係,至少我們確定這兩條線索都走不通~
外頭的風雨還是很大,兩條麥可原本給我的線索也沒有出路,不過我還是不想放棄,我先看了一下台灣網路搜尋引擎公司所提供的電子地圖,看了一下現在花蓮港和花蓮市的相對位置;我發現,花蓮這個我只有路過、吃小籠包的城市,美崙山應該是一座很重要的標的。不過我和麥可現在關注的,是1940年代的花蓮,所以也只有把六月旅途的回憶先放到一旁。
覺得沒有甚麼希望,不過還是設了”花蓮港地圖”這五個字,丟到google圖片裡面去試試看。第一頁、第二頁的搜尋結果,都是現代旅遊飯店所提供的觀光地圖,和花蓮的歷史一點關係也沒有,正在我雖按了滑鼠、但是心裡卻打算放棄、另設關鍵字的時候,我突然瞄到了畫面的左下角,有一筆搜尋結果看起來毫無疑問地是張老地圖,我興奮地點進去看,是網友的blog,但是熱中台灣史的這位網友,卻到了美國德州大學的數位典藏,蒐羅來了所有可以自由使用的台灣地圖,而更令人興奮的是,這批地圖都是1944-45年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為了空襲台灣,派遣偵察機空照之後依據偵查照片所繪製的地圖,地圖詳細清晰,連一棟棟的房子都畫了出來….戰爭真的能激發人類的潛能啊….
點選了網友整理的花蓮港地圖連結,Karenko這幾個英文字映入眼簾,之前我自告奮勇試翻一些戰俘營協會的英文文件時,Karenko就經常出現,我也從上下文知道這一定是個戰俘營的名字,但是我卻不知道Karenko到底在哪裡,學校從來沒教過。看了這張地圖,我才恍然大悟,Karenko原來就是花蓮港這幾個漢字的日文發音,如果沒有遇到麥可,我想我永遠也不會知道這幾個字的意思,更不會去深究這段歷史。
德州大學數位化的美軍老地圖很令人興奮,不過雖然他的比例尺很適合,但是仍然沒有辦法提供足夠的證據,來證明麥可與其他文史工作者們的假說,那就是戰俘們當年是由一個可能位在花蓮港町與新城之間的軍用港上岸…就現在的googleearth來說,花蓮以北的海岸大概除了花蓮市具有主要港口之外,下一個較大型的港口可能就是和平,但是和平港是工業特殊用港、也太新,蘇澳則太偏北,不符合戰俘上岸後往北行軍四英哩抵達戰俘營的敘述。該怎麼辦呢?
我把頭腦又動到搜尋引擎上,這次打錯了,原本應該要用圖片來做搜尋關鍵的,我卻打成網頁….正待懊惱之際,我卻找到了一筆有趣的資料,1939年花蓮港地質圖….這不就是花蓮港落成那一年嗎?我趕緊連了上去,這是經濟部的網頁,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這批檔案被國民政府接收,並且在最近進行數位化工作,我原本看了看網頁,有點害怕這些圖資只有開放目錄而已,也許還跟許多台灣執行數位典藏的機構一樣,得要有麻煩的申請手續。但是沒想到滑鼠一點下去,我卻清楚地看到了畫質清晰的1939年地圖,花蓮港歷歷在目。
更令人興奮的是,除了花蓮港之外,在鄰近沒有多遠的美崙,日本人也同樣設置了一座港口,如果當年戰俘是從美崙港上岸的話,那麼日本人可以把戰俘從人煙稀少的美崙往新城方向移動,而不用經過人口聚居的花蓮港町,如此一來,這剛好可以符合花蓮耆老對戰俘毫無印象、而戰俘回憶中也沒有行軍經過花蓮港町的論點。如果麥可還可以從戰俘們的回憶中,找出他們上岸時四週的環境,尤其是美崙山和他們的相對位置,那麼我們將會有更多的可靠證據,來重建1942-43年,盟軍戰俘在花蓮所度過的拘禁生活。
颱風的這個晚上,感觸很多:
有人會認為,台灣很小,在人文與歷史上沒有甚麼可觀的東西。但是,雖然這個島嶼並不是人類文明的中心,但是這仍然是我們的島,有許多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居然得由外國人來告訴我們,這不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嗎?為什麼我們居然會如此漠視我們周圍的故事呢?是誰造成了這種現象?我們又該如何補救?我們應該怎麼和其他外國朋友、介紹我們的島呢?
而在追索戰俘營的過程中,我也深深地體驗到了網路的力量。在10年前、20年前,我想在颱風夜的家中靠著我自己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接觸到德州大學與台灣經濟部的典藏資訊。我除非到現場讀架、或是有高人指點,否則我根本永遠也不會知道這些地方,擁有對我有幫助的資訊。但是現在,我連上網路,滑鼠輕輕一點,我就可以不受晚上不開放、惡劣天氣、外加整個太平洋的時空限制。
我想,身處在這個年代,能夠百無禁忌、跨越藩籬地思考,是幸福的。
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
http://www.powtaiwan.org/
陳凱劭的blog
http://blog.kaishao.idv.tw/?p=681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地圖數位化
http://www.lib.utexas.edu/maps/ams/formosa_city_plans/
台灣地質知識服務網
http://twgeoref.moeacgs.gov.tw/article/article_view.jsp?article=00012569K
Saturday, August 18, 2007
Thursday, August 16, 2007
中研院"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特展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
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特展
情感、心緒、記憶的製造,以及這種種精神活動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傳遞,似乎就是人類和這個星球其他生物的最大不同點。從面對面的口語傳播,為了延伸記憶而有了文字,突破笨重載體限制而發明紙張,為了加速複製的速度而促使印刷術誕生,為了捕捉稍縱即逝的片刻瞬間而有了攝影術,再到電腦、網際網路的爆炸性發展…。文明科技的發展,橫跨了千年的時光,而智慧與人性,也就在每一次文明科技取得突破性進展時得到彰顯。而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又何其有幸!能夠克服各種載體限制、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歡迎您和我們一起遍覽四千年的文明科技發展,一同穿越人類歷史的滾滾長河!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
常設展示: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成果展
主題特展: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
主題特展展期:96/9/4~97/2/29
地點: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二樓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參觀時間:每週一至週五:早上九時至下午五時
交通指南:
公車 205、212、270、276、306、620、645至中研院站下車
捷運 請搭乘捷運板南線至昆陽站換乘公車212、270或藍25
火車 請至南港站下車,至忠孝東路換乘公車212、270或藍25
導覽預約專線:2652-5277及2652-5279 洽林小姐
電子郵件信箱:betty168@gate.sinica.edu.tw
網路資訊:
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
http://ndaip.sinica.edu.tw/index2.htm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
http://www.ihp.sinica.edu.tw/~dahcr/
史語所‧「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dahcr/exhibit_2007/
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特展
情感、心緒、記憶的製造,以及這種種精神活動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傳遞,似乎就是人類和這個星球其他生物的最大不同點。從面對面的口語傳播,為了延伸記憶而有了文字,突破笨重載體限制而發明紙張,為了加速複製的速度而促使印刷術誕生,為了捕捉稍縱即逝的片刻瞬間而有了攝影術,再到電腦、網際網路的爆炸性發展…。文明科技的發展,橫跨了千年的時光,而智慧與人性,也就在每一次文明科技取得突破性進展時得到彰顯。而身處數位時代的我們,又何其有幸!能夠克服各種載體限制、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藩籬。歡迎您和我們一起遍覽四千年的文明科技發展,一同穿越人類歷史的滾滾長河!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
常設展示: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成果展
主題特展: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
主題特展展期:96/9/4~97/2/29
地點: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二樓
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參觀時間:每週一至週五:早上九時至下午五時
交通指南:
公車 205、212、270、276、306、620、645至中研院站下車
捷運 請搭乘捷運板南線至昆陽站換乘公車212、270或藍25
火車 請至南港站下車,至忠孝東路換乘公車212、270或藍25
導覽預約專線:2652-5277及2652-5279 洽林小姐
電子郵件信箱:betty168@gate.sinica.edu.tw
網路資訊:
數位典藏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
http://ndaip.sinica.edu.tw/index2.htm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
http://www.ihp.sinica.edu.tw/~dahcr/
史語所‧「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
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dahcr/exhibit_2007/
Wednesday, August 01, 2007
假設的歷史
假設的歷史 泰穎 淡水 數位文化工作者
一般研究歷史的學術界朋友,總是不太願意去接觸﹁如果如何如何,歷史發展又會如何如何﹂這類假設性的問題。畢竟歷史學,就是希望能夠誠實地紀錄與評判過去,讓人對自我與土地產生認同,萌發未來往前邁進的勇氣。不過有時如果我們能夠仔細地檢視歷史上每一個環節,讓想像力奔馳,或許我們能夠發現課本沒教、但卻相當有趣的新思維。
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先生表示:”沒有七七抗戰,就沒有台灣。”而台灣人民,也可以理解並同情中國人民在一九三七年遭到日本侵略時,決心以武力抵抗外敵的心情。如果以台灣的角度出發,將這句話解釋成沒有七七抗戰,就沒有過去台灣所經歷過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我想馬英九先生的論述可以成立。若是馬英九先生認為沒有七七抗戰,台灣就會沉沒到太平洋裡面去的話?歷史告訴我們,台灣的處境絕對不會像馬先生想得那麼單純。
台灣現今的地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有極為密切的關聯。如果在一九四四年,美軍在跳島戰略上選擇忽略菲律賓而執行攻略台灣的”河堤作戰”,那麼,台灣將會成為美國的軍事佔領地,之後很可能成為類似關島、賽班島之類的美國海外領土。如果事態真的如此發展,台灣是否就可以不用面對國民黨政府失敗而痛苦的軍事佔領呢?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盟軍總部發布的第一號命令宣布,日本投降後來台受降執行軍事佔領任務的不是蔣介石元帥、而是美軍,那麼痛苦的二二八事件是否就不至於發生?如果美國以住民自決的原則處理台灣這塊佔領地,那麼台灣會不會在一九四九年就成為獨立的國家了呢?
儘管經歷過二二八事件,但倘若美國在一九五零年代,真正花費心力支持開明派的吳國楨或孫立人,讓他們和本土精英以及來自中國的自由主義者,組成政治同盟取代當時的國民黨黨政軍三合一體制,那麼白色恐怖的傷痕是不是可能會減少許多並且提早結束?外省人與本省人的族群對立,是不是可以在更為健全的社會條件下得到彌補與面對,而不是在本土精英與外省的理想主義者已經被黨國體制摧折殆盡、台灣本土語言文化遭受全面性的歧視與打壓,族群裂痕已然顯現的八零與九零年代呢?
當然,筆者以上所言,都只是種種的假設而已,如果學子們在歷史是非選擇題中,運用筆者所列舉的假設歷史作答,鐵定會被夫子們打零鴨蛋。而馬英九先生在學校時一定甚得夫子賞識,所以對於國民黨黨國史觀的歷史自是如數家珍,今天也儼然以黨國史觀的守護者自居。只是,身為競逐台灣國家領導人大位的人選,騎著腳踏車呼嘯而過的馬英九先生,有沒有真正瞭解台灣人民打拼的歷史?與被統治、被壓抑族群的心聲?或者是馬英九先生仍然以過去黨國體制的貴族、施恩者、保護者自居?準備以封建體制的君父心態與思維來解釋歷史、領導國家?明智的台灣選民,必定會以最高標準來檢驗馬英九先生。而我們也奉勸馬英九先生,好好再唸一次台灣歷史,因為台灣人民在過去數十年來爭取自由民主的原動力,也就是對普世公義的追求與對那失落”假設歷史”的實踐與期待!
一般研究歷史的學術界朋友,總是不太願意去接觸﹁如果如何如何,歷史發展又會如何如何﹂這類假設性的問題。畢竟歷史學,就是希望能夠誠實地紀錄與評判過去,讓人對自我與土地產生認同,萌發未來往前邁進的勇氣。不過有時如果我們能夠仔細地檢視歷史上每一個環節,讓想像力奔馳,或許我們能夠發現課本沒教、但卻相當有趣的新思維。
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先生表示:”沒有七七抗戰,就沒有台灣。”而台灣人民,也可以理解並同情中國人民在一九三七年遭到日本侵略時,決心以武力抵抗外敵的心情。如果以台灣的角度出發,將這句話解釋成沒有七七抗戰,就沒有過去台灣所經歷過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我想馬英九先生的論述可以成立。若是馬英九先生認為沒有七七抗戰,台灣就會沉沒到太平洋裡面去的話?歷史告訴我們,台灣的處境絕對不會像馬先生想得那麼單純。
台灣現今的地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有極為密切的關聯。如果在一九四四年,美軍在跳島戰略上選擇忽略菲律賓而執行攻略台灣的”河堤作戰”,那麼,台灣將會成為美國的軍事佔領地,之後很可能成為類似關島、賽班島之類的美國海外領土。如果事態真的如此發展,台灣是否就可以不用面對國民黨政府失敗而痛苦的軍事佔領呢?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盟軍總部發布的第一號命令宣布,日本投降後來台受降執行軍事佔領任務的不是蔣介石元帥、而是美軍,那麼痛苦的二二八事件是否就不至於發生?如果美國以住民自決的原則處理台灣這塊佔領地,那麼台灣會不會在一九四九年就成為獨立的國家了呢?
儘管經歷過二二八事件,但倘若美國在一九五零年代,真正花費心力支持開明派的吳國楨或孫立人,讓他們和本土精英以及來自中國的自由主義者,組成政治同盟取代當時的國民黨黨政軍三合一體制,那麼白色恐怖的傷痕是不是可能會減少許多並且提早結束?外省人與本省人的族群對立,是不是可以在更為健全的社會條件下得到彌補與面對,而不是在本土精英與外省的理想主義者已經被黨國體制摧折殆盡、台灣本土語言文化遭受全面性的歧視與打壓,族群裂痕已然顯現的八零與九零年代呢?
當然,筆者以上所言,都只是種種的假設而已,如果學子們在歷史是非選擇題中,運用筆者所列舉的假設歷史作答,鐵定會被夫子們打零鴨蛋。而馬英九先生在學校時一定甚得夫子賞識,所以對於國民黨黨國史觀的歷史自是如數家珍,今天也儼然以黨國史觀的守護者自居。只是,身為競逐台灣國家領導人大位的人選,騎著腳踏車呼嘯而過的馬英九先生,有沒有真正瞭解台灣人民打拼的歷史?與被統治、被壓抑族群的心聲?或者是馬英九先生仍然以過去黨國體制的貴族、施恩者、保護者自居?準備以封建體制的君父心態與思維來解釋歷史、領導國家?明智的台灣選民,必定會以最高標準來檢驗馬英九先生。而我們也奉勸馬英九先生,好好再唸一次台灣歷史,因為台灣人民在過去數十年來爭取自由民主的原動力,也就是對普世公義的追求與對那失落”假設歷史”的實踐與期待!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