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的歷史 泰穎 淡水 數位文化工作者
一般研究歷史的學術界朋友,總是不太願意去接觸﹁如果如何如何,歷史發展又會如何如何﹂這類假設性的問題。畢竟歷史學,就是希望能夠誠實地紀錄與評判過去,讓人對自我與土地產生認同,萌發未來往前邁進的勇氣。不過有時如果我們能夠仔細地檢視歷史上每一個環節,讓想像力奔馳,或許我們能夠發現課本沒教、但卻相當有趣的新思維。
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先生表示:”沒有七七抗戰,就沒有台灣。”而台灣人民,也可以理解並同情中國人民在一九三七年遭到日本侵略時,決心以武力抵抗外敵的心情。如果以台灣的角度出發,將這句話解釋成沒有七七抗戰,就沒有過去台灣所經歷過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我想馬英九先生的論述可以成立。若是馬英九先生認為沒有七七抗戰,台灣就會沉沒到太平洋裡面去的話?歷史告訴我們,台灣的處境絕對不會像馬先生想得那麼單純。
台灣現今的地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有極為密切的關聯。如果在一九四四年,美軍在跳島戰略上選擇忽略菲律賓而執行攻略台灣的”河堤作戰”,那麼,台灣將會成為美國的軍事佔領地,之後很可能成為類似關島、賽班島之類的美國海外領土。如果事態真的如此發展,台灣是否就可以不用面對國民黨政府失敗而痛苦的軍事佔領呢?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盟軍總部發布的第一號命令宣布,日本投降後來台受降執行軍事佔領任務的不是蔣介石元帥、而是美軍,那麼痛苦的二二八事件是否就不至於發生?如果美國以住民自決的原則處理台灣這塊佔領地,那麼台灣會不會在一九四九年就成為獨立的國家了呢?
儘管經歷過二二八事件,但倘若美國在一九五零年代,真正花費心力支持開明派的吳國楨或孫立人,讓他們和本土精英以及來自中國的自由主義者,組成政治同盟取代當時的國民黨黨政軍三合一體制,那麼白色恐怖的傷痕是不是可能會減少許多並且提早結束?外省人與本省人的族群對立,是不是可以在更為健全的社會條件下得到彌補與面對,而不是在本土精英與外省的理想主義者已經被黨國體制摧折殆盡、台灣本土語言文化遭受全面性的歧視與打壓,族群裂痕已然顯現的八零與九零年代呢?
當然,筆者以上所言,都只是種種的假設而已,如果學子們在歷史是非選擇題中,運用筆者所列舉的假設歷史作答,鐵定會被夫子們打零鴨蛋。而馬英九先生在學校時一定甚得夫子賞識,所以對於國民黨黨國史觀的歷史自是如數家珍,今天也儼然以黨國史觀的守護者自居。只是,身為競逐台灣國家領導人大位的人選,騎著腳踏車呼嘯而過的馬英九先生,有沒有真正瞭解台灣人民打拼的歷史?與被統治、被壓抑族群的心聲?或者是馬英九先生仍然以過去黨國體制的貴族、施恩者、保護者自居?準備以封建體制的君父心態與思維來解釋歷史、領導國家?明智的台灣選民,必定會以最高標準來檢驗馬英九先生。而我們也奉勸馬英九先生,好好再唸一次台灣歷史,因為台灣人民在過去數十年來爭取自由民主的原動力,也就是對普世公義的追求與對那失落”假設歷史”的實踐與期待!
Wednesday, August 01,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