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9, 2007
“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短評
“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是臺灣第一部通史型的歷史重建影像作品。以往公共電視也曾經拍攝”台灣‧荷蘭‧鄭家軍”、”傷痕二二八”等歷史題材紀錄片,但是動員如此大量的人力與經費,並且以詮釋台灣完整歷史作為企圖的作品,”打拼”還是第一部,這是一個令人可喜的嘗試。
不過在這部片子之下,我們也還是看到了一些台灣影像製作業可以再努力的地方,如果能夠注意到這些細節的話,我相信打拼將會是一部更精緻、具有更高質感的歷史重建影像作品。
一、剪輯。多半的人可能不會認為剪輯會是一個問題,但是我必須說打拼的剪輯是讓本片質感減分的負面因素之一。打拼的敘事其實是非常雋永,需要給人一些時間回味其對白的深意,進一步去思考台灣歷史與現代台灣人的連結何在。但是往往一句對白、一個場景才剛剛說完、一段配樂還在流轉的時候,下一個景、下一句話就冒出來了,給予視聽人倉卒而急切的感覺。
二、考證。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顧問名單,我們當然可以了解這部片的製作中,幾乎齊集了所有國內台灣史研究的大家,人類學界也有中研院民族所的蔣斌先生協助製作。但是第一集的”島嶼黎明”,其內容在於介紹台灣史前史,這當然就需要考古學家的諮詢與協助,但是我們卻沒有看到在顧問名單中有任何的考古學家,能夠提供製作單位關於考古學與台灣考古研究的專業資訊。以第一集片中的動畫部分為例,其腳本是非常優秀出色的,但是卻未能夠結合台灣考古的出土遺物資訊,重新追溯台灣史前人類的美學與內心世界,反而拉了許多無論在地理空間與時間斷面上都和台灣略有距離的美學資料,使得台灣史前歷史的真貌,反而無法得到應有的重現與重視。我個人認為製作單位未能委請到考古學家擔任製作顧問,是一件非常可惜的敗筆。
三、服裝。基本上拍攝台灣歷史劇,確實有先天環境嚴重不足的問題。服裝又往往是最花錢、且最不容易做好的部份。其實”打拼”在服裝美學方面,已經盡量做到詳實而具有美感了。不過我個人還是要對打拼一劇中,日本殖民與太平洋戰爭年代的日軍服裝,提出一些看法。在”打拼”劇中,日本領台初期的軍人服裝幾乎都是黑色美式大盤帽,但是事實上從明治維新之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軍人的服裝從來都是宛如法國警察的黑色圓形直筒帽,因此打拼一片中的日本在台殖民官員,只能讓我想起民國初年的中國巡捕,全然沒有日本官憲的味道。而在太平洋戰爭的場景中,主要希望呈現的是台灣籍日本兵被征召到南洋作戰的辛酸。但是在片中的服裝,卻清一色是華北地區的日軍長軍裝,而不是南洋作戰的熱帶軍裝,還有臨時演員穿著的是短袖有領口釦子的短T,那恐怕是到1949年之後才流行的服裝,況且還是民服,軍人是不會穿著那種衣服的。其實關於日本軍裝的演變,只要去誠品信義店四樓的日文書店走一遭,就有很多的資訊可以作為參考。而日本NHK、甚至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也都曾有商業性或非商業性同時期歷史影片的製作,找到適當的服裝絕無問題,就看自己用不用功而已! 儘管有以上的批評,但是”打拼”仍然是一部非常優秀而精緻的歷史重建影片,期待往後台灣的影像工作者,能夠在”打拼”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拍出優秀的作品!
Monday, January 22, 2007
奔
也許我是真的太圓了
也許我是聽進去高中死黨的苦勸
也許我只是想試試被計程車輾過的左腳到底還能不能用
總之
在南港的寒雨中
我又開始跑步
跑著跑著
以往與妳的許多畫面
以往奔跑的理由
不管是用我的雙腿
或是仰賴著傑克森
以往的奔跑流下的汗水
不知不覺地,重新滑落到我的眼前
我揮開那些懷舊感傷的念頭
想要繼續往前奔跑
但是卻忽然發覺自己在逃避的
腳步沉重的理由
腳步輕盈的理由
卻忽然發覺自己在逃避的
都是妳
都是因為妳
去殖民化,建構公義台灣
去殖民化,建構公義台灣 陳泰穎
西元一八七八年,由於清政府殖民政策與漢人一再進逼,居住在花蓮加禮宛社的"撒奇萊雅"人終於決定以武力捍衛傳統領域,但是卻遭到清朝政府軍無情鎮壓,已經投降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遭到了滅種性的屠殺,被逮捕的原住民頭目遭到殘酷的凌遲刑罰,死者數千,僥倖逃生的生還者也遭到清朝政府強迫遷移。為了求生存,撒奇萊雅人只有隱姓埋名,不能說自己的母語,也不能祭祀自己的宇宙與神靈,更不能夠在自己摯愛的傳統家園、告訴自己的孩子祖先的神話與傳說。行政院原民會於十七日正式承認撒奇萊雅人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十三族,也算是一點點遲來的公道。
但是在台灣現行的中小學教科書中,如同文化人類學家謝世忠先生指出,課本對於原漢關係史中漢人所扮演的角色,始終是以"漢人為施恩者、保護者"的文明正派形象作為闡述的基調。但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嗎?在加禮宛事件中幾近滅族的撒奇萊雅人,在中小學歷史課本中僅僅是漢人開拓史觀中,清政府"積極經營台灣"、"開山撫番"政策中無聲的他者。如果沒有族人長老默默地守護自己的記憶,並且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恐怕原住民族的歷史事件真相,仍然會被傳統大中華沙文主義史觀所遮蔽。也許漢族早已不再以武力或經濟手段剝削台灣的原住民,吳鳳鄉也已經正名為阿里山鄉了,但是台灣全體原住民族在歷史詮釋上被漢人殖民、宰制的傷口,卻仍然在每一本中小學的社會與歷史教科書上隱隱作痛。
台灣的歷史是複雜而深刻的,任何族群在某個時空可能是受害者,到了另外一個時空,也可能搖身一變成為加害者。現今民進黨政府與國民黨威權時代相較,在處理主流社會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議題上,誠然已有長足進展,但是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相比,台灣仍有進步空間。只有真誠地面對歷史,台灣各族群才能夠在公義、平等、互信的基礎上,共同構築強固的台灣主體意識。我們期盼無論政府、教育界或是每位台灣人,都能夠繼續為去殖民化、建構公義的台灣而努力。(漢族,數位文化工作者)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創用CC台灣授權條款2.5版)
Thursday, January 18, 2007
孩子
也許對我來說,夜才正要開始
不過對你來說,確實是小學生該去上床睡覺的時候了
但是隔天就是你的月考
所以你和我兩個人
一起窩在房間裡
看著台灣的地圖
算著體積與表面積
當我們一起算完那張數學評量的時候
你不禁又笑又叫
跳到床上手舞足蹈
一開始
我還搞不清楚你狂喜的理由
是單純因為能夠下課而開心嗎?
還是因為終於能夠擺脫我
這個動不動就會損你、捏你、揍你、恐嚇你的惡師才開心呢?
後來你脫口說了句:YAYA~終於算完了,我自己算完一張考卷了!
我才明白
你開心
是因為這是你頭一次嘗到努力付出而得到回報的滋味
你頭一次知道流淚播種而歡笑收割的感覺
Well
我也不知道你今天的月考成績究竟會如何?
不過我只想讓你知道
你長大了
你開始懂得去體驗人生裡面許許多多快樂與悲傷的點滴了
我不想祝福你一帆風順,因為和許多孩子比起來你已是含著銀湯匙出生了
我反而想祝福你,祝福你能夠去體驗人生
了解生命裏面許多值得你付出的事物
了解收割的喜悅
給雙子座的小帥哥
Tuesday, January 16, 2007
拔刀隊!!!
拔刀隊!!!
拔刀隊 詞 外山正一 曲 Charles Edouard Gabriel Leroux ( France )
吾等乃官軍
敵人為天地不容的朝廷之敵
敵將是古今無雙的大英雄
追隨他的壯士悍勇無比
個個有不愧鬼神的英勇
但是天誅地滅的叛逆者
自古以來沒有不滅亡的
直到敵人全軍覆沒
我們一起前進、前進!
拔起武士刀、帶著必死覺悟向前進!
皇國之風與武士精神
自維新以來便消亡無蹤
但在今天,日本刀又將閃爍世下,多光榮!
命喪刀下是武士不分敵我的宿命!
有大和魂的男兒,要死就在這一刻
切莫落人後丟盡臉面
直到敵人全軍覆沒
我們一起前進、前進!
拔起武士刀、帶著必死覺悟向前進!
***************************************
談起拔刀隊這首日本軍歌
是西元1877年日本西南戰爭時期的作品
明治維新時為倒幕克盡心力的薩摩、長州兩藩的武士
在新政府底下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照顧
反之原本武士的特權卻逐步地遭到剝奪
因此這些失去目標的武士們便逐步地集結到西鄉隆盛的旗下
終於在1877年舉起了清君側的大旗
明治政府為了國家威信
也只有出軍討伐這批開國元勳
在西南戰爭初期
薩軍武士們勢如破竹
將由農民徵招組成的明治政府軍打得節節敗退
當時薩軍的戰法
除了正面以洋槍交鋒之外
還會派出別動隊繞到政府軍的側翼
用家傳的武士刀和配備西洋刺刀的政府軍近身肉搏
為了徹底壓制薩軍
政府在正規陸軍不足的狀況下
只好徵調警察參戰
而這批警察
卻恰好是維新時被薩長兩藩鎮壓的會津藩等佐幕派武士
他們原本因為站錯邊,而受到新政府的歧視
不得被編入軍隊,只能加入警察餬口飯吃
因此形成了武士對抗武士的情景
而這批武士出身的警察
也仿效薩軍的戰法
組成了拔刀隊
投入了田原阪、橫田山等地的激烈戰役
以原本被薩長兩藩鎮壓的武士刀
向薩長兩藩武士揮出宿命的復仇一擊
這是日本最後的內戰
也是最後一場武士刀與武士刀之間的戰場對決
為了歌頌參戰的警察
詩人外山正一便譜了拔刀隊一詩
並且由法國音樂家Charles Edouard Gabriel Leroux
譜成進行曲
在歌詞當中,很罕見地
除了激勵我軍勇敢挺身奮戰以外
外山還讚揚了對手薩軍的主帥西鄉是古今無雙的英雄、
敵軍個個是誓死之士
而雙方命喪刀下是武士的光榮
多半在軍歌上
都會誇耀我方的武勇、貶低敵軍
拔刀隊卻展現了武士之間的惺惺相惜之情
這在世界軍歌史上,應屬稀罕之舉
這首拔刀隊
儘管在戰後仍舊受到喜愛
目前仍然是日本陸上自衛隊與警察使用的進行曲
曲風由一開始的悲壯
逐漸轉而昂揚
令人不禁熱血沸騰
參考華語網站
杜鵑花在杜鵑窩裡的杜鵑花
http://blog.xuite.net/aleo248/nuts/9348525
葉笛 日本現代詩鳥瞰
http://dccnt.ndhu.edu.tw/poem2/pub/%E7%8F%BE%E4%BB%A3%E8%A9%A9004/005.htm
參考日語網站http://www.uranus.dti.ne.jp/~blade/Battoutai/Battoutai.htm
Wednesday, January 10, 2007
2007年「開放與自由」公眾創用國際研討會觀察報告
2007年「開放與自由」公眾創用國際研討會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 陳泰穎
無論如何,網路科技在現今世界,已經對產業、文化與學術造成了翻天覆地的衝擊。以娛樂產業界而言,世界各國在網路流通後皆面臨娛樂產品複製容易,盜版猖獗導致產值嚴重下降、收益隨之遞減甚而影響生計問題,因此娛樂產業界對資源共享理念之理解與接受程度最低。而某些文化與學術界(尤其是自然科學界),由於經過適當的資源共享,可以對學術研究目標(例如保育、科學普及與教育推廣)有正面影響,因此對於資源共享理念有較高的接受程度。
創用CC無論在台灣或是已開發世界,都還是一個非常新的概念。這套概念並非要求完全無限制地開放所有資源,而是希望在著作權理念的價值體系之下,透過合理的開放與完善的保障,讓非營利性的大眾或是學術界能夠在尊重著作權所有人與其主張之權利的前提下,自由運用著作。因此,著作權人可主張要求使用人標示原著作權所有人姓名、是否禁止改作、是否須以相同方式分享、是否禁止商業性使用、是否禁止擷取、是否在固定國家地區內可自由流通等授權條款。而商業性應用產出,多半仍應透過正常之商業授權管道為之,以確保著作權所有人之正當權益,鼓勵更多人投入創作行列。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創用CC授權條款儘管立意甚佳,但在全球政府立法機關尚未完全按照此精神立法時(有與會產業界人士即主張創用CC應轉化類似ISO9001、9002之類的標準認證組織),是否應該將著作標的送入創用CC領域,仍應按照著作權標的本身性質加以考量。
檢視台灣及世界主要國家現行著作權法,即可發現目前著作權法對於商業授權的保障還不夠詳盡,對非商業、非營利性授權的規範又顯得太多,造成有所謂「著作權流氓」(請參看自由時報2005年11月17日報導,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nov/17/today-so6.htm)的爭議。如何在確保著作人權益與公眾資源共享上取得平衡,是目前創用CC概念需要與社會大眾與著作權所有人持續溝通的。但是就目前趨勢來說,一般社會大眾對於資源共享的要求,勢必將會越來越高,如能在台灣建構創用CC所標榜之開放、自由、合理使用授權的精神,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智慧財產權觀念,對於台灣社會在文化、學術、產業與國民素養等層面的提升,應有正面幫助。
以人文領域學術界狀況而言,由於各範疇典藏之來源、性質皆有相當大的歧異性,而目前各單位對於藏品之開放政策(尤其在圖像方面,而學術界與一般大眾需求最高的也是圖像),仍有相當多疑義。因此強烈建議學術領域決策人員,能撥冗深入了解創用CC之概念、運作現況與相關法律;如未來決定將數位典藏成果標示創用CC條款時,可依照各典藏單位本身之需求,選用較適合之創用CC條款,以促進學術界和社會大眾之間,在研究優先需求與公眾資源暨創意共享等不同層面之共同利益。
參考網站
創用CC台灣官方網站http://creativecommons.org.tw/開放與自由公眾創用國際研討會網(有講者介紹、摘要、未來可能會有議程錄影轉播上網)http://creativecommons.org.tw/static/conference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