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22, 2007

去殖民化,建構公義台灣

去殖民化,建構公義台灣 陳泰穎

西元一八七八年,由於清政府殖民政策與漢人一再進逼,居住在花蓮加禮宛社的"撒奇萊雅"人終於決定以武力捍衛傳統領域,但是卻遭到清朝政府軍無情鎮壓,已經投降手無寸鐵的老弱婦孺遭到了滅種性的屠殺,被逮捕的原住民頭目遭到殘酷的凌遲刑罰,死者數千,僥倖逃生的生還者也遭到清朝政府強迫遷移。為了求生存,撒奇萊雅人只有隱姓埋名,不能說自己的母語,也不能祭祀自己的宇宙與神靈,更不能夠在自己摯愛的傳統家園、告訴自己的孩子祖先的神話與傳說。行政院原民會於十七日正式承認撒奇萊雅人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十三族,也算是一點點遲來的公道。
但是在台灣現行的中小學教科書中,如同文化人類學家謝世忠先生指出,課本對於原漢關係史中漢人所扮演的角色,始終是以"漢人為施恩者、保護者"的文明正派形象作為闡述的基調。但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嗎?在加禮宛事件中幾近滅族的撒奇萊雅人,在中小學歷史課本中僅僅是漢人開拓史觀中,清政府"積極經營台灣"、"開山撫番"政策中無聲的他者。如果沒有族人長老默默地守護自己的記憶,並且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恐怕原住民族的歷史事件真相,仍然會被傳統大中華沙文主義史觀所遮蔽。也許漢族早已不再以武力或經濟手段剝削台灣的原住民,吳鳳鄉也已經正名為阿里山鄉了,但是台灣全體原住民族在歷史詮釋上被漢人殖民、宰制的傷口,卻仍然在每一本中小學的社會與歷史教科書上隱隱作痛。

台灣的歷史是複雜而深刻的,任何族群在某個時空可能是受害者,到了另外一個時空,也可能搖身一變成為加害者。現今民進黨政府與國民黨威權時代相較,在處理主流社會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議題上,誠然已有長足進展,但是與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相比,台灣仍有進步空間。只有真誠地面對歷史,台灣各族群才能夠在公義、平等、互信的基礎上,共同構築強固的台灣主體意識。我們期盼無論政府、教育界或是每位台灣人,都能夠繼續為去殖民化、建構公義的台灣而努力。(漢族,數位文化工作者)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創用CC台灣授權條款2.5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