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短評
“打拼-台灣人民的歷史”,是臺灣第一部通史型的歷史重建影像作品。以往公共電視也曾經拍攝”台灣‧荷蘭‧鄭家軍”、”傷痕二二八”等歷史題材紀錄片,但是動員如此大量的人力與經費,並且以詮釋台灣完整歷史作為企圖的作品,”打拼”還是第一部,這是一個令人可喜的嘗試。
不過在這部片子之下,我們也還是看到了一些台灣影像製作業可以再努力的地方,如果能夠注意到這些細節的話,我相信打拼將會是一部更精緻、具有更高質感的歷史重建影像作品。
一、剪輯。多半的人可能不會認為剪輯會是一個問題,但是我必須說打拼的剪輯是讓本片質感減分的負面因素之一。打拼的敘事其實是非常雋永,需要給人一些時間回味其對白的深意,進一步去思考台灣歷史與現代台灣人的連結何在。但是往往一句對白、一個場景才剛剛說完、一段配樂還在流轉的時候,下一個景、下一句話就冒出來了,給予視聽人倉卒而急切的感覺。
二、考證。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顧問名單,我們當然可以了解這部片的製作中,幾乎齊集了所有國內台灣史研究的大家,人類學界也有中研院民族所的蔣斌先生協助製作。但是第一集的”島嶼黎明”,其內容在於介紹台灣史前史,這當然就需要考古學家的諮詢與協助,但是我們卻沒有看到在顧問名單中有任何的考古學家,能夠提供製作單位關於考古學與台灣考古研究的專業資訊。以第一集片中的動畫部分為例,其腳本是非常優秀出色的,但是卻未能夠結合台灣考古的出土遺物資訊,重新追溯台灣史前人類的美學與內心世界,反而拉了許多無論在地理空間與時間斷面上都和台灣略有距離的美學資料,使得台灣史前歷史的真貌,反而無法得到應有的重現與重視。我個人認為製作單位未能委請到考古學家擔任製作顧問,是一件非常可惜的敗筆。
三、服裝。基本上拍攝台灣歷史劇,確實有先天環境嚴重不足的問題。服裝又往往是最花錢、且最不容易做好的部份。其實”打拼”在服裝美學方面,已經盡量做到詳實而具有美感了。不過我個人還是要對打拼一劇中,日本殖民與太平洋戰爭年代的日軍服裝,提出一些看法。在”打拼”劇中,日本領台初期的軍人服裝幾乎都是黑色美式大盤帽,但是事實上從明治維新之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軍人的服裝從來都是宛如法國警察的黑色圓形直筒帽,因此打拼一片中的日本在台殖民官員,只能讓我想起民國初年的中國巡捕,全然沒有日本官憲的味道。而在太平洋戰爭的場景中,主要希望呈現的是台灣籍日本兵被征召到南洋作戰的辛酸。但是在片中的服裝,卻清一色是華北地區的日軍長軍裝,而不是南洋作戰的熱帶軍裝,還有臨時演員穿著的是短袖有領口釦子的短T,那恐怕是到1949年之後才流行的服裝,況且還是民服,軍人是不會穿著那種衣服的。其實關於日本軍裝的演變,只要去誠品信義店四樓的日文書店走一遭,就有很多的資訊可以作為參考。而日本NHK、甚至東南亞的菲律賓、新加坡,也都曾有商業性或非商業性同時期歷史影片的製作,找到適當的服裝絕無問題,就看自己用不用功而已! 儘管有以上的批評,但是”打拼”仍然是一部非常優秀而精緻的歷史重建影片,期待往後台灣的影像工作者,能夠在”打拼”的基礎上,繼續努力,拍出優秀的作品!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