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是爛系,人類學是爛系?
陳泰穎 數位文化工作者
(台大人類學系大學部1998年班,2002年畢業)
前幾天,直銷業者又再度博得了社會新聞的版面。直銷業在當代台灣社會,其實也不是甚麼新鮮事,雖然成功率不高,倒也不是沒有人因為直銷業而致富。不過這次由於有不少知名大學學生,為了投入直銷產業決定休學,外加還有一位自稱是台大人類學系一年級的休學生,也捲入新聞事件場域的最中心,倒是讓台大人類學系繼卑南文物事件之後,又再度地站上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網路上面,對於該同學與台大人類學系,倒是有不少耐人深省的言論:
「又不是什麼好系 只是前面有台大」「唸台大人類學系不如休學算了 一整各系上一半以上都轉系」「台大除了電資學院 其他都差不多吧」「今天早上看見那女生大聲說他是人類學系 覺得他休學是正確的 真正畢業能找到考古的工作成為考古學家少之又少..... 其實畢業之後還不是轉行去拉保險作直銷或是走其他領域研究 不如高中畢業直接去小七當店員 根本不用唸大學吧....=.=」「人類學是幹麻的阿~跟人類補完計畫有關嗎?」「112人類學系有很屌喔,是第幾志願啊?」「上台大的冷門科系很厲害??連冷門科系都還會被退學 真是垃圾呀~ 這種頭腦去當直銷剛剛好 才不會騙到太多人」「人類學系 我讀這個學系 連說都不敢說勒」「請問一下喔 台大人類學系的分數差不多在哪邊」
基本上,這位投入直銷的年輕人,既然選擇休學之路,也就表示他希望能夠走自己的路,闖出自己的人生,我們也就祝福他吧!不過看完網友這些坦率的言論後,所有還敢自認為是人類學系人的人,大概都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吧!有人為文回嗆敢玲楊,也有人暗自神傷,反應不一而足。
基本上,台灣是一個商業掛帥的社會,我們的經濟從1950年代到70年代的民生輕工業,再到198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的IT相關產業,都和貿易息息相關。而劇烈政治變遷與歷史經驗的斷裂,似乎也使得蔣勳先生所企望的「美,是歷史的加法」這句話,難以在這個島國實現。文化,對於我們的社會,似乎也從來不是一個具有一席之地的元素,頂多半席吧!
人類學,基本上就是一門關注人類文化變遷與發展的學術領域。社會文化人類學,透過文獻研究、參與觀察等手段,從我們的社會、或是其他異於己的社會中,發現人類多樣化的行動與思維模式可能性。考古人類學,透過田野考古發掘、室內標本分析,協助我們找回人類過往活動的痕跡。
自從1895年日本殖民政府治下的人類學者來到台灣,這個島嶼就和人類學結下了不解之緣。早期的日本人類學家,隨著殖民政府的腳步,四處踏查原住民。1949年後,日本人類學者留下了台大人類學系離開了,而另一個外來的國民政府,也帶來了屬於自己的人類與考古學者,繼續用著學術的觀點,探索這個島嶼的文化。不過,在1980年代後興起的一片全球去殖民化、解構殖民意識型態的思潮中,和世界各地的同行相較之下,現今台灣的人類學家們,所面臨的反而不是其他地方同行們的道德倫理或是歷史責任困境,反而是被主流社會斥為無用之學,真是不勝唏噓。
猶記得,從前我還是台大人類學系大學生的時候,曾經聽聞過一則關於麥當勞經營策略的八卦,我在一年前也曾經將這則八卦寫在個人的blog上http://blog.yam.com/stardustmemory0083/article/6250692。
如果在1980年代,那些為麥當勞進行評估的台灣人類學家,得出的結論是麥當勞在台灣大有可為,那麼人類學在台灣會比較被人看得起嗎?各個大學中會不會開設「商業人類學」、「人類商業行為分析」、「商業與文化」之類的課程呢?不過,這些畢竟只是What If Questions的事後諸葛。現實是,人類學系的同學們正在徬徨之中,人類學在台灣的公共關係形象正處於暴風之中。
不可諱言,就人類學在台灣(我想在世界各國也是)而言,這確實是一門邊緣之學。文化人類學家常常得離鄉背井到遙遠的部落,和一群從前素未謀面、通常不是主流族群的人們共同生活。考古學家的工作場所,也經常是荒郊野外、千百年前的遺址,在風沙之中向自然討得古人生活的遺留。聽起來,人類學除了滿足我們對異己與悠遠古代的好奇心外,委實是門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好啦~對步調緊湊,希望快快看到實際效益的台灣社會來說,人類學好像還真的是門對國家產業經濟發展沒啥大用的科系,也難怪大家會對人類學系有以上的酷評了。不過,人類學,不管是純研究或是應用領域,難道都真的這麼沒有用處、對「國家社會」毫無貢獻嗎?
人類學者首重的學術立論基礎,便在於全貌觀(Holistic)的追求。我們不僅要學著從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也必須要知道別人對各種現象產生不同看法的因由。雖然有時這種全貌觀可能會落到面面俱到反不得、或是沒有自己立場的困境,也可能會被人譏為不敢做決定、冷漠沒熱情之類的評價。不過,能夠多元思考、不死板的分析人才,相信應該能夠在世界上找到他的位置。
隨著國際貿易對台灣經濟發展越形重要,我們也將會和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接觸,這時候文化智商(Cultural Intelligence)對於商務人士的重要性,可能就會越來越高了。文化人類學就是一門強調盡量不以我群觀點出發(僅管有色的眼鏡絕對拿不掉)評判他人的學問,而許多人類學系同學所必經的文化田野實習,也正是一種是否能夠在異文化圈中生存、甚至達成目標的壓力測試。當然,我們去遊學、留學、在公司中外派、去外貿協會人才培訓中心上課,也同樣會得到類似的經歷,只是很貴而已!而對印度、日本、中國、拉美地區的社會文化,人類學知識也能夠提供不少有趣的資料,能夠協助企業擬訂出一套適合於在地的發展策略。舉例來說,台灣企業在中國最為當地人詬病的一點,就是把國民黨軍管訓阿兵哥的手段,原封不動帶去管理當地工廠;結果是造成勞資糾紛、要花大筆金錢打通關節,徒增成本還賠掉公關形象。如果台資企業能夠瞭解中國社會在1950年後的歷史變遷,那麼應該有辦法早點找出一套吸引工人自願投入工作的管理模式,而不是在肉體與精神層面剝削中國勞工。這些微觀但卻重要的行為模式資訊,或許就能夠從人類學家的民族誌中找到一些蛛絲馬跡。儘管現在是全球化的年代,但是我們和世界越接軌,我們也才理解我們和別人,是有多麼不同。而能夠欣賞、瞭解異文化的人才,相信應該能夠在世界上找到他的位置。
而文化人類學與考古人類學,對於文化創意與授權產業,更是會有相當大的助益。是誰比一般大眾了解、並且有心欣賞哪些非主流的藝術與文化呢?也許這些現在非主流的原住民、或是傳統藝術文化結晶,就是下一個文創與授權產業的明日之星呢!許多感動人心、流傳古遠但卻深埋地底的人類文化遺產,又要靠誰來讓他重現世間呢?是考古學家吧!當初考古學家拼命力保八里十三行遺址,希望和汙水處理廠求得平衡,現在為台北縣帶來全國性知名度與觀光收益的,不正是這個以考古文物為出發的十三行博物館嗎?如果沒有考古學,光是八里汙水處理廠,恐怕不會如今天一般,吸引如此之眾的觀光客吧!
我想對於這篇文章,專注於學術研究之路的人類人,可能還是會認為我的觀點帶有太深的銅臭味、也沒有面對現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問題(甚至還是幫兇~)。不過由於學術政治的現實,大部分人類學系的畢業生,確實也無法在學術圈內,尋得教席之位、取得風光的社會地位。大部分的人,也許因為自己的志趣、或是因緣際會、養家活口,最後都還是會離開人類學這個大家庭,到外面去闖天下。人類學系是爛系嗎?是沒有用的學科嗎?不。我個人認為,這是外界朋友們對於人類學在台灣發展歷史的漠視、與對人類學未來可能性的無知,所造成的可悲誤解。
我只是這個社會的一員,並不是甚麼知名或成功人士。但是人類學系所給予我的一切經驗與知識,對我目前為止的人生來說,確實是加分、而非減分,我們這些人類系人在人類學系所度過的時光,會怎麼樣影響我們自己的人生?會怎麼樣影響這個島嶼呢?端看我們自己,能不能認識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能不能去把自己的過去化作未來的資產?而非負債。 是的,我是學人類學的。我也誠摯邀請所有不認識人類學的大家,一起來看看,究竟人類學是不是個爛系!
Saturday, October 06, 200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