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9, 2007

轉載 佔領與流亡

佔領與流亡
雲程

近來,日本輿論逐漸出現日本與中華民國的憲法都是「佔領憲法」的易見。事實上,兩者的來源是非常不同的。戰後六十年,日本逐漸開始正視這段歷史,而不是全然的逃避或全然的道歉,可以說是一件具有正面意義的事情。

的確,日本憲法是由麥克阿瑟佔領政府所頒佈並由日本國會接受的,照這樣看,日本憲法的確是「佔領憲法」沒錯。但無論如何,這部憲法是在日本的領土上與議員的手上誕生與通過。換言之,它的的確確是「日本憲法」。不過,台灣所施行的憲法卻完全不是那一回事,台灣所施行的是「中國憲法」。

有關這點,我們必須回溯到日本戰敗的1945年才能理解。

簡單的說,台灣問題包含了「佔領」與「流亡」兩個面向,由於這兩面向的糾結,讓我們難以定義「台灣問題」的本質。

A. 佔領面向(自1945.10.25~至今)
1. 所謂的盟軍最高指揮部(the Supreme Commander of Allied Powers, SCAP)授權蔣介石元帥佔領台灣、澎湖與北緯16度以北的印度支那並接受當地日本管轄下領土的日軍投降。這項事實顯示了是「蔣介石元帥」(而不是中國)擁有軍事佔領台灣的法定權力。

2. 此項事實也顯示是SCAP(而非蔣介石元帥),具有佔領台灣的最終權力。

3. 美國是戰後1951年的和平條約〈舊金山和約〉第23條(A)所指稱的「主要佔領國」(the Principal Occupying Power),這項權力僅給予美國,而不是給蔣介石元帥,也不是給中國。這也是美國在太平洋地區擁有比其他各國(包括英國)更為優勢的發言權的原因。

4. 佔領國不得移轉佔領區之主權給自己或他國。在國際法上,移轉主權的唯一形式是透過條約的簽訂。當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放棄台灣與澎湖的主權,並未指定一個台灣主權的收受國,從而台灣就成為「地位尚未定論」的領土。也因此,台灣仍舊是「被佔領中」的領土。我們可以從21世紀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的案例中見證到這樣一系列的佔領規矩。

5. 台灣的佔領,在盟軍的見證下於1945年10月25日舉行過盛大的典禮宣示其開始,但我們卻從來沒有見到有盟軍觀禮見證的結束佔領典禮,也沒有移轉管理權(更別說移轉主權)的儀式。在法理上,佔領並未結束。

B. 流亡面向(自1949.12.10~至今)
1. 另一方面,在台灣開始進入佔領體制4年後等待地位確定前(於〈舊金山和約〉1951年簽訂),中華民國流亡台灣,並且宣稱著代表全中國。

2. 台灣問題在1945年(並非1949年)就已經發生。這表示台灣問題的核心是「佔領+流亡」,非僅僅「流亡」,也不是「流亡+佔領」。「佔領」,在順序上主控著台灣問題的第一要務。

3. 在SCAP之下,蔣介石元帥具有合法佔領台灣的權力。蔣介石元帥指令何應欽,再由何應欽命令陳儀執行這項佔領權力。在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元帥收回這項權力,並親自主持佔領當局。當時的蔣介石是以「復行視事」的名義,並以中華民國總統為化妝,回收其授權出去的佔領權力。從那一天起,中華民國與佔領當局在蔣介石身上合而為一。這是一種雙身統治,也是國際法上的身合政體(personal union)。佔領當局躲藏在中華民國背後。而這項事實,是以國際反共局勢為背景受到SCAP(美、英等國)的默認。

4.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以第2758號決議,解決的「誰代表中國」(中國代表權)的爭議,結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中華民國從此成為不折不扣的流亡政府。

5. 參考任何一本國際法教科書,我們都可以知道:「國家」與「政府」是極為不同的概念。在國際法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只是宣稱代表中國的「政府」,並非「國家」,所以「中華民國」決不可能獨立於中國之外。從而,不可能建立所謂的「兩個中國」(事實上是中國只能有一個,合法政府只能有一個,另外一個就是流亡政府或叛亂組織),當然也不可能建立如李登輝在1999年所說的「特殊的兩國論」,因為ROC與PRC根本不是「國」只是「政府」,唯有中國才是「國」。

日本在1945年到1952年間被盟軍佔領,信託給美國的沖繩還直到1971年才歸還日本,德國問題到1990年才解決,這顯示,佔領的時間除非正式宣告並正式移轉,否則不能說已經結束。

所有的事情都源自於1945年日本戰敗、戰爭結束的時間點,當時所未曾解決的許多問題,包括台灣地位歸屬問題、韓國統一問題(韓國統一是規定在〈舊金山和約〉中的事項)等問題,讓西太平洋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下。我們若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回到這原點,重新以「佔領」與「流亡」兩面向開始檢討不可。

參考書籍:
《佔領與流亡:台灣主權地位的兩面性》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06625

《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上)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4405

《放眼國際:領土地位變遷與台灣》(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54406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創用CC台灣授權條款2.5版)

No comments: